水龍頭是誰發明的???
而且最早的水龍頭就是這樣子的嗎?
還是有改良過......?
而且最早的水龍頭就是這樣子的嗎?
還是有改良過......?
水龍頭在當今社會萬物具備的豐厚物資條件下,或許是不怎麼起眼,然而卻是目前我們台灣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五十年前,臺灣家庭中幾乎看不到他的存在,而今天上自達官貴人,下自平民百姓,誰的家庭也少不了他。
臺灣的經濟創造了世界奇蹟,而水龍頭創造了頂番地區的經濟奇蹟。民國四十年初,頂番居民鐘情、謝簾、葉何三位前輩在謝式燕祥家中,創立簡單小型的銅器鑄造工廠,以翻沙鑄模的方式冶銅製造銅器出售,當時以使用在窗戶軌道上的戶車為大宗。
不久便擴大生產規模,研發製造水龍頭、凡而等衛生給水器材,並以金華五金廠掛牌經營。草創之初,財力及技術均相當有限,在研發的過程中以模仿的成份居多,並不惜鉅資到處挖腳,其使產品能符合市場需求,慘澹經營數年,因股東意見不合,加上當時慶和化學工廠負責人鐘習募集股東,因此工廠乃進行重組。
原本的工廠工人在習得一技之長後,便三五合夥自立門戶。鐘情、連興、連在三人在彰化設立富山五金工廠,楊水勝、王四海、施荃酉於民國六十年將金華五金工廠改名為永吉五金工廠,鐘振明、鐘長泰、葉金圖、謝色添也是投資的股東。這時企業式的經營理念已逐漸擺脫家庭式工廠的經營方式。
後來鐘振明、鐘長泰、葉金圖、謝色添離開永吉五金工廠,自組金振添工廠。也由於工人技術成熟,而且國內經濟能力正在起飛,大量建設需要水道衛浴器材,因此很多人便以家庭式的代工,漸漸擴展狀大成有規模的工廠,這時頂番地區專營水道器材的工廠如雨後春筍般的林立著,外務員遍及全省各地,有於彼此間競爭激烈,因此除在產品上求新求變外,並儘量壓低成本及提高品質,此一良性的自我競爭,卻導致頂番以外的許多經營水道衛生器材的工廠,無法與之比擬,而改走其他產品或結束營業。
頂番地區的水龍頭就此掌控臺灣的大部分市場,並且奠定水龍頭王國的美譽。居民就業率提高,工資技術也跟著提昇,因此頂番的經濟便起飛了。
這時頂番區內真是工廠林立,有謝式烈、謝式敏兄弟的大立工廠,王清岳創立大明號,潘進丁的合吉工廠,柯交龍的光原工廠,還有張和興、立全、合興記、合豐記、光陽、成昌......等工廠,為數之多,無法一一列舉。
儘管業者彼此競爭,但是也相互合作支援,彼此調貨及技術支援,漸漸開發東南亞、中東、美國、歐洲等市場。並由柯交龍先生發起工廠聯誼,建立制度,不要在價格上競爭而降低品質。
近年所有機械多改成自動化,品質更加提昇,而且產業擴展在本地以找不到建廠土地,因此有很多廠遷往工業區或秀水等地,由於國內工資高昂,成本過高,因此很多業者也到國外設廠,成績斐然。因此世界各地只要提起水龍頭,有一半以上是出自臺灣的頂番婆。
水龍頭的製作過程:
一、將銅投入熔爐中加熱到一千度以上,熔成液體,去除雜質,然後掉入事先成型的沙模中,冷卻成形。沙模是以細沙凝塑的,中間用鋁製模板捶打而成。灌漿之前,在將水龍頭中空部份填以沙心,等熔銅冷卻後再將沙心敲打出,就成了水龍頭的初胚了。並且用鋼珠轉輪筒,去除沙粒且將表面初步處理。
二、將初胚送到車床加工部門,由車床技師,按四分、六分......等尺寸規格車牙,或用TP床攻牙,中間旋緊鬆的軸心,也是用這種方法加工的。
三、經過砂輪磨去凸出邊質,再用布輪刨光研磨。此時,銅光滑的材質及高貴的本色就顯現出來了,真所謂玉不琢不成器。
四、接著送到電鍍常用鹽酸徹底去除雜質,然後做電鍍表面處理,以確保表面不會生銅銹。
五、組立:組立的工作大部分是雇用女工,一則工資較低,再則女生比較心細,零件組合比較不會出錯。經過試水包裝後,水龍頭便可以上市了。
水龍頭已經由以前的單獨給水功用,演進到居家佈置的造形設計,甚至電子感應、單槍、溫控......等高功能及附加價值的要求,因此本地業者目前走的方向是造型、品質、功能的路線,當然本地產品價格低廉仍然是不變的傳統,也許諸君家中的水龍頭,正是頂番地區的產品喔!
參考資料
http://www.dfes.chc.edu.tw/dfes1/
留言列表